曾在去年11月以2億元買入中百集團4.99%股份的永輝超市,再次出手增持,其持股比例已達到5%的舉牌線。
永輝超市是近年中國零售業的一匹黑馬。今年43歲的張軒松,正是永輝的創始人,2013年福布斯榜顯示,他的身家為39.7億。
永輝超市1995年在福州起步,最早只是一間微利超市。在1999年左右,沃爾瑪、麥德龍以及家樂福先后進入福建市場,國內一些知名零售企業也曾在福建省安營扎寨,但張軒松憑借一手打造的永輝模式——以生鮮帶動服裝、日用快速消費品,開拓出了“新藍海”,成功突圍。
2010年,永輝上市,被譽為“生鮮第一股”。張軒松帶領著團隊走出福州,攻占全國市場。2014年,永輝全國門店數量將超過250家,收入將接近500億。
高中退學闖商?!?ldquo;方便實惠”成營銷法寶
張軒松的故事始于1990年。那年,他19歲,高中還沒畢業就退學了,一個猛子扎進商海。
他的第一次創業項目選擇了賣啤酒。當時,福州啤酒批發市場還沒有成形,“這就是機會。”他和合伙人提出送貨上門、服務到家的口號,雖然如今這已是再平常不過的營銷手段,可在當時還沒有其他人這么做。
就這樣,張軒松在啤酒批發市場站穩了腳跟。緊接著,他沿著啤酒批發這根“鏈條”進入啤酒生產領域。隨后,他在福州一個小區內開了第一家食品雜貨店,實際上,這就是福州超市業態的雛形。
那時,張軒松并未預想到,有一天超市會如此大行其道,但他只認了一個經商之道:經濟實惠,方便百姓。
今天的永輝生鮮超市能夠成功,同樣體現著這一基本的指導思想。
當時,張軒松堅持以平價銷售贏得市場的經營策略,“一瓶可口可樂別人賣3塊錢,我們只賣2.3-2.5元,對于顧客來說,這種實惠是看得見的,生意當然很好”。
“天天平價”的經營理念,從這里開始成了張軒松經營超市的樣板口號。
如果當時的張軒松能夠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的光輝歲月也許會來得更早一些,當然,也有可能倒在瘋狂擴張的道路上。但,他的命運在這里轉了一個彎。
1996年,張軒松把寶押在了啤酒的生產上。
關于這場并不成功的押寶游戲,張軒松的總結是:“很多東西考慮得都不周全,而且心急得很,只想著一下子賺到一兩千萬,想著一夜暴富。”結果,他摔了一個大跟頭,虧掉了好幾百萬,如果沒有海外親戚相助的話,已粗具規模的永輝超市差點就要拱手讓人。
改變中找到生機 首創生鮮食品超市“突圍”
不過,這次押寶游戲也帶給張軒松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當他在2002年1月親眼目睹了競爭對手華榕的倒閉時,感觸特別深刻。
事實上,永輝和華榕之間的競爭從不曾平息過。永輝比華榕更早進入超市業態,不過,華榕步子邁得較快,搞連鎖加盟、跨地區、跨行業等。而永輝最早做社區店,步子不是很快,但是很扎實。
要想在商海里撲騰,速度只是其次,關鍵在于耐力。就在華榕倒閉、本土超市行業風雨飄搖之際,張軒松開始了擴張的勢頭。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舉動,再次顯示出張軒松精明之處:既營造了永輝鼎沸的人氣,又乘勢占領了華榕退出后留下的市場空白。
不過,張軒松沒敢有半點松懈,早在華榕倒閉之前,眾多洋超市搶灘福州市場,他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決定在改變中找到生機。
2000年7月。永輝第10家超市,也是福州第一家專業化“生鮮食品超市”開業。永輝率先開創了以新業態經營農貿超市的模式。這只是一次嘗試,卻也是永輝真正崛起的開始。
永輝首創的“生鮮食品超市”的業態模式,避開了與洋超市在日用百貨領域的熱點競爭,積極搶占洋超市的空白點,規模定位在中型,商品定位以農副商品為主;購買力定位在中低層次,目標鎖定家庭主婦。“超市光大沒用,必須實惠實用,這是一片很大的市場。”張軒松說,“而且中國的農副產品還是零散性的,永輝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本土優勢。”
在這一塊市場,永輝成功地避開了和實力雄厚的洋巨頭正面交鋒。
生的不碰熟的不放 20年專注打造零售帝國
有人說,看起來痞的人,腦子都很好用。
高中沒畢業的張軒松確實有其不簡單的地方。他目光敏銳,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第一桶金來自東百和閩福發的權證。
他也把“不當先驅就當先烈”的勇氣和敏銳的判斷,移植到了永輝生鮮超市,他也因此成為“超市之王”。
在老家坐穩了位置,張軒松又思考著如何“走出福州”。2004月10月,重慶第一家永輝超市開業,并一炮走紅。這年年底,永輝集團營業額達到20億元,首次進入全國超市零售業百強之列。
2010年,永輝超市上市,被譽為“生鮮第一股”。張軒松立意打造的零售帝國赫然成形。2012年第一季度,在國內A股上市的永輝超市收入62億,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凈利潤卻比上一季度降低25%。
在張軒松看來,市場波動永遠都在,但如果專注于核心業務,并在行業內建立優勢,抗風險能力會強于多元經營企業,“當波動來臨,垮掉的都是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且正是因為市場波動,才促進了專業化公司的快速成長”。
在張軒松看來,永輝超市的核心業務是“快速消費品”,包括三大部分:生鮮類、服裝鞋帽、食品用品。尤其是生鮮,這是永輝超市差異化競爭的最重要優勢。通過縮短生鮮產品的供應鏈以及精細化管理,生鮮業務為永輝貢獻了16%的毛利率,而行業平均僅為6%。
最近幾年,張軒松也有過糾結的時刻,比如要不要去做金融?或者進入物流、農業?但他還是放棄了。
他敬仰德國企業,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做百年老店,而中國企業卻往往走向多元。中國30年的快速發展,為企業家造就了很多機會,尤其當品牌、價值、資本突顯后,誘惑更多。
“當一個企業家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巨額財富,摧毀的是他堅持做百年老店的信心與信念。”張軒松希望可以做中國的百年老店。
實際上永輝在發展過程中也犯過錯,比如想當二房東,開網吧,但結局卻是失敗。這些經歷讓張軒松牢記父親的教誨:“生的不去碰,熟的不要放。”
語錄
在跑步的時候,如果體力很好,跑得很順暢,就快跑一點,覺得累的時候就歇一歇。過快一定會透支體力,不管做人做事都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做企業也一樣。
實用主義
毫無疑問,張軒松是有野心的人。野心是一個商人表演精明的最終目標。張軒松的精明表現于他的“實用主義”。
永輝的員工多數只有初中文化。對此,張軒松有自己的理解:“我們現在做的是生鮮,如果都請大學生,你叫他們去搬蔬菜沾魚腥,會呆多久?你的工資成本要投入多少?”他毫不諱言永輝的最大憂患就是管理。他現在也在努力完善永輝的網絡化管理,也在嘗試運用期權激勵機制留住人才,讓永輝和現代企業管理規則接軌。
至于永輝還能走多遠,他指了指書架上擺著的《大敗局》,“它的姊妹書叫《大變局》,永輝也正在變化中前進。不怕沒有機會,就怕你太急。”
兄弟齊心
當張軒松談起創業歷程,他總是會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哥哥張軒寧,現任永輝超市CEO,直接控制永輝超市16.28%的股份,是永輝超市第二大股東。
早在從事啤酒批發銷售時,張軒松和哥哥張軒寧就在一起,后來再一起創立永輝超市,兄弟倆書寫了一段輝煌的家族創業史。
張軒寧為人卻十分低調,對社交也不感興趣,更樂于埋頭干事。盡管在永輝集團,他的股份與其弟弟差不多,但他卻不止一次地說他是給弟弟“打工的”。低調的張軒寧無疑是張軒松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而其謙虛謹慎的性格,也降低了家族財富紛爭的風險。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永輝張軒松:實用主義煉就“超市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