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生鮮O2O沒有不搖頭的,無論是投資人,還是觀察者,基本都覺得這生意沒戲,趁早收場。
在鄭州做生鮮O2O的姜曉宇見了至少十個投資人,絕大多數的態度是,我再等等!有一個很知名的投資機構對他說,我很看好你們這種生鮮O2O模式,但是我要等到日均兩萬單的時候再投,我投B輪。
老姜只能苦笑,我們菜籃網現在日均近兩千單了,60%是預付卡消費,鄭州生鮮NO.1,還不能證明我是一個優質項目嗎?如果我能跟雷軍聊十分鐘,我相信雷軍一定會投,他肯定能理解我這個O2O項目可以做到百億級別。
雷軍能不能理解,先不說,從我個人來看,這個模式應該是生鮮電商的2.0了,已經不能用純粹的O2O,或者B2C來稱呼了。
我跟姜曉宇聊了三個小時,總結了菜籃網有三大怪:
第一,做生鮮,不做高端的,只做普通菜;
第二,快遞員每個人每天只配送60單,其余時間陪家庭客戶聊天;
第三,門店主要不賣菜,用來做聚劃算!
第一怪:為什么可以打破基本共識?
生鮮電商界有個基本共識,只能做高端,做進口,做有機,普通蔬菜基本沒戲,為啥?毛利太低,競爭太激烈,電商怎么著也沒辦法跟家門口的菜市場拼啊。
所以,生鮮被認為是超市的最后一道屏障,是阿里丶京東這種電商無法染指的社區專屬領地,盡管京東做生鮮的風聲不斷,從未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動作。
跟他們不同,菜籃網不做進口,不做高端,就做普通的水果蔬菜,跟小米一樣,做大眾化的產品,但是在品質上做到最好丶價格上做到最低。
去批發市場買菜,就采購最高品質的,無論是大蔥還是西紅柿,都是整個菜市場最貴的,保證品質,但是,相對于消費者,又要做到價格低,還送貨上門。
為什么能做到價格低呢?
有兩點:第一,低價是基于C2B預購模式;第二,低價是一種競爭策略。
一個大蔥,在城里1.5元—4元一斤,但是,你知道田間地頭的價格是多少?兩毛多錢一斤。渠道環節多,更重要的是損耗嚴重。
其實,前幾年生鮮火爆,主打概念也是要消滅說起來讓人憎惡的批發渠道,但最終也沒能成功。
因為沒有做到C2B,中間的損耗太厲害,生鮮電商,只有C2B才可以拯救損耗。
有位看官說了,別的生鮮電商為什么做不到C2B呢?
類似本來生活丶沱沱工社丶順豐優選這種中高端的生鮮電商,他們成于高端,也毀于高端。
因為他們太高端了,不是消費者的日常消費,這就決定了購物頻次不夠高,不能成為顧客的常規消費計劃;第二,產品高端,必然稀缺,量很小,不值得單獨為一個品類大規模推廣預購;第三,產品高端,貨源不可掌控。
再說普通生鮮電商,你的C2B必然要基于你的品質穩定,但是,如果低端中端高端都做,那就壞了,你雖然可以標價顯示菜品的好壞,但是,顧客拿到手里以后,哪怕是低價買的,一旦品質不好,還是覺得你的服務不靠譜。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菜籃網只做品質高端的原因,因為這種單一選擇,能夠給顧客帶來始終如一的體驗,這對初創品牌最有利。
這種C2B在效率上帶來的直接好處是什么呢?
他們每天貨發出去,倉庫幾乎是空的,只剩下標準品(這個待會講),總體損耗在5%左右,葉菜也不超過10%。
控制不好損耗,就做不好生鮮,這是根本的根本,核心的核心,一切所謂先進模式也好,互聯網思維也好,不能控制損耗,就是扯淡。
做到C2B,其實就是需要提前一天下單就好了,為什么前兩年做不到C2B?莫非是消費習慣培養出來了?
錯!
其實,在他們這里買菜的大部分都是25歲到50歲的女性為主,因為他們對價格更敏感,菜籃網上線了雞蛋之后,第一天就賣了一百多單,就因為比超市便宜幾毛錢。
第二個原因是微信的功勞,70%的訂單來自微信服務號,做APP,做網站都是不行,就是用微信下單最方便,沉淀客戶也方便。如今不到兩萬粉絲,每天近兩千單,什么概念?
說白了,環境成熟了,你要是花推廣費去做C2B,那是死路一條,但是有自己的粉絲群以后,這事就可行。
第二怪:配送員每天只送60單,為啥啊?
違背常識的不只是選品,還有配送。
每個快遞員只負責60單的配送,多一單都不送,為啥?就等著你問呢……
第一,配送效率高,這六十單,其實就是一兩棟樓,低層樓也就是四五棟。你說這樣配送快不快?其實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更重要的一點,你想想,一個快遞員三天兩頭給你家送貨,你覺得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
快遞員跟顧客戀愛了?
扯什么呢?!你在調戲電商這里,就不能嚴肅點嗎?
專業的說,就是跟顧客建立了密切的信任。
幾個小時就送完貨了,配送員剩下的時間干嘛呢?
跟顧客交朋友,聊天,給他們倒垃圾,甚至還做簡單的維修,去幼兒園接送孩子。
所以,這不是普通的配送員,而是家庭私人助手。
助手要知道自己顧客的基本情況,家里幾口人?做什么工作的?老人孩子的情況,老家哪里?……
顧客有什么需求,要及時趕過去,哪怕不是買菜。
鄰里關系處好了,很多老人都拉著配送員一起吃飯,你說這顧客粘性,鐵不鐵?
千萬別小瞧了這一步,這是生鮮O2O之所以能成功的關鍵一步,誰能擁有家庭用戶,誰才是下一個萬億市場的主人。
未來的科技革命,基本是圍繞家庭在做,你看看智能設備都在搶占家庭入口,各種路由丶各種遙控器丶各種智能電視丶各種智能家居丶各種可穿戴設備,對于家庭信息平臺的樞紐搶占,幾乎是所有巨頭下一個五年計劃的核心戰略。為什么姜曉宇想找雷軍投資自己,原因也在這里,自己做的菜籃網和雷軍布局很匹配,雖然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卻是同一個思維。
你看,在蔬菜這件事情上,太多人之所以無能為力,就在于只是賣貨,你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生鮮電商都在圍繞賣貨做事情,而不是搶占家庭服務這個空白?
富豪家庭都有私人管家,普通用戶是否還缺少一個家庭助手?一旦你成為顧客的家庭助手,你的菜又便宜,他有什么理由不買呢?
所以,菜籃網這一步棋,真的讓我眼前一亮,這完全跳出了普通電商的死穴。
只是,每天只有六十個訂單,這配送員怎么掙錢啊?
訂單少了,收入就低啊。
其實,他們又借助了微商的模式,配送員就是推廣員,每個配送員帶來的訂單,終生獲得銷售額1%的分成,所以,配送員開拓新客的積極性才會很高,但新客從哪里來?顧客都請你吃飯了,還能不給你介紹顧客?還能不在鄰居那里說你的好?
傳統的配送員送貨時,為什么面無表情放下包裹就走?因為這個顧客是否再次購買跟他無關,他的業績只有一個指標:送貨數量。
所以,他不會關注顧客信息,浪費了一次次的見面機會。穩定才有信任,信任才能持久。你覺得他違背常識,其實,是常識不合理!
后來,他們又將分成計劃發展為合伙人模式,作為合伙人,你帶來的訂單一樣享有永久分成。
第一批,每個顧客只需要儲值2000元,就可以成為合伙人,限額一百名,一個多月就招滿了。第二批需要儲值5000元,限額一百名,目前招募了50人左右。這些儲值你還可以消費,并不是加盟費。
這有點渠道金融的意思了。
第三怪:用門店做聚劃算是咋回事?
用門店做聚劃算,聞所未聞。這是他們的第三張網,配送員是第一張,合伙人是第二張。
第三張網,就是即將展開的門店計劃,在鄭州布局一百家加盟店,一百家門店基本要把鄭州覆蓋完全了。第一批先做十家。
門店的面積不會太大,但是會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每天一款特價菜,一個是辦理儲值卡。
這個門店不是賣菜,而是做聚劃算!
以大蔥為例,菜市場2.5元一斤,門店5毛,5毛也不虧,因為直接從田間地頭拉過來,兩毛錢一斤,去掉路費和人工,盈虧平衡就行了,這么便宜,每天在鄭州賣掉五噸有問題嗎?(五噸正好是一車,少了就不值當了。)每天限時供應,分時段限量銷售,每天累計銷售的時間為4個小時。
這就把聚劃算的模式用到了線下,限時限量的原因就是為了制造緊迫感,每天一款菜,就這么打下去。
限時4個小時,那剩下的時間干嘛?賣其他的菜?
不是,剩下的時間辦理儲值卡,或者教會消費者手機下單買菜。
儲值卡消費是他們的一大特點,60%的顧客是用儲值卡消費。
所以,這是一個金融門店丶吸客門店,就不是賣菜的門店。為啥不賣呢?
要想買菜,就到網上去,要培養他們的這種預購的習慣。
第三道網要干掉的是社區菜市場。全鄭州80%的蔬菜銷售是社區菜市場的天下,但他們都是分散的,沒辦法形成合力,如果菜籃網一百家門店同時做單一菜品的聚劃算,一圈圈洗禮下來,對菜市場的沖擊是很大的,將來能搶占10%的份額,那就了不得了。菜籃子工程向來是政府關注的要點要是能做到10%的份額,基本上可以成為政府的參考體系了。
到這一步,整個模式體系,算是講完了,其實還有第四道網,就是物業體系,但這件事要到明年才啟動,三年后才會成型,我暫時不說了,但其實,那個才是門檻,是從家庭助手到社區管家的延伸。
奇葩O2O,能否融資?
他們的菜這么便宜,還會帶來另一層變革,那就是B2B客戶,很多餐飲企業老板很愿意從他們這里采購,但是,這動了某些群體的利益,對他們的蔬菜挑三揀四,后來,他們主動停止了B2B業務,但沒想到,省直機關的食堂主動要求供貨,這種業務雖然有,但還有一個博弈過程。
現在,他們在供應商方面的整合,已經非常厲害了,河南的各大食品類生產商基本都合作了,但是在倉儲丶配送方面,還是不敢擴張,資金略有緊張。
可惜啊,這個讓人腦洞大開的項目在鄭州,過去幾年,鄭州沒有一個互聯網公司獲得大型機構的投資,鄭州之于互聯網,還是落后了一點,否則,現在已經是熱門企業了。
如果這個項目在北京上海,估值五個億都有可能。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雷軍請給我10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