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云喊出要“干掉實體店”到提出“新零售”概念,線上線下商戶和物流結合的創新,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便利蜂的出現可謂是順勢而為,憑借其開創的新玩法,受到了業內普遍的看好。
近日,一則關于五家便利蜂店鋪在中關村開業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其他 便利店 相比,便利蜂售賣的商品和貨架陳設并沒有太大不同,而倍受關注的除了它背后的吸睛團隊:從7-11北京大區經理職位離職,創建鄰家 便利店 的前董事長王紫;和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還有有別于傳統 便利店 的新玩法:便利蜂推出完全自主開發的多功能APP。
一、便利蜂模式簡介
使用便利蜂APP能夠完成如下業務:
自助購物
使用便利蜂App-選擇“掃碼購物”-連接門店WiFi/掃描門店二維碼-自助手機掃描商品條形碼-線上支付(支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將成功支付的交易憑證再次掃描機器-提貨離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該模式僅支持不多于9件的商品選購,超過9件商品仍然需要傳統的人工掃碼結算。
即使目前有結賬商品的數量限制,但消費者通過即時掃描商品條形碼,節省排隊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最終實現以移動端為核心的無人工全自助式購物。這種基于手機App的自助結算模式是目前最具前景和想象力的發展模式,也是商家最為青睞的。
預訂自提
“線上與線下同步,APP與實體店并行”。在便利蜂的APP上購買所需物品,選擇在線訂貨/門店提貨。APP根據客戶當前定位,推薦幾家臨近的便利蜂門店。讓客戶選擇其中一家門店作為提貨地址,而APP中的內置導航也可將客戶引導至指定地點。門店在接收到訂單后,會將商品分揀、打包,消費者到門店出示APP中顯示的提貨碼便可拿到商品。
配送到家
打開便利蜂App-線上商城選購支付-填寫配送范圍內的接收地址-送貨上門(不滿意商品可當場退貨)。
便利蜂提供的線上選購-線下自提/送貨上門場景中,商家可有效減少店面前臺的商品存量。將存貨從前臺移至后面,從而變相提高了物理貨架容量。對于客戶而言,一方面減少了其必須前往線下實體店鋪購物的不便;而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更鐘愛于實體店鋪的“傳統”客戶而言,物理貨架占地面積不變但是商品種類增加,相當于給這些客戶提供了一個更舒適的購物環境。
二、中國 便利店 行業迎來上升期
便利蜂的出現可謂是“應運而生”。在百貨、超市、大賣場和品牌店等零售業實體店正在經歷關門潮的同時, 便利店 卻逆勢崛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 便利店 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主要代表 便利店 的銷售額增長比率為18.2%,其增幅在傳統零售業中位居榜首。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長10.5%,其中 便利店 增長12.6%。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比專業店、百貨店、大型超市等傳統業態的6.7%、7.1%和6.6%高出近兩倍。
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年的統計結果來看,2015年的中國 便利店 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品牌已達到262個,仍然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6年 便利店 和網購的滲透率(在被調查的總樣本中,某一品類的產品使用或擁有者的比例)分別從2015年的 32% 和 19% 上升至 38% 和 35%,增長速度超過賣場/超市的滲透率增速。
三、便利蜂發展的三大前提
擁有優秀管理團隊內在優勢的便利蜂,還有著較好的時機去迎接“風口”。
首先,對于 便利店 行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人均GDP處于5000到10000美元之間時, 便利店 形態與顧客需求開始結合,行業呈現迅速成長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我國人均GDP為6885美元,2015年為7290美元,2016年為7900美元。不難看出, 便利店 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其次,全國大多數城市中的 便利店 密集程度仍遠未達到飽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中國城市 便利店 發展指數”顯示,飽和度(該城市總人口數/當年該城市門店總量)在3000以內的只有東莞、長沙、深圳和太原市。上海為平均3466人/一家 便利店 ,排名第六。而截至2016年底,上海此類商業設施的數量增至9319個;平均約2590人就有一家,可謂出門即見,其中有61.4%的 便利店 是24h營業。 便利店 通過貼近性找到了自身發展空間,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不言自明。而北京市則平均7185人一家 便利店 ,且24h營業的只有35.8%。但同比上一年度的增速較為可觀,為23.5%。如果將飽和度3000劃為界限,“小而美”的 便利店 在各大城市的發展空間巨大。
最后,目前手機基本已經取代電腦,成為中國客戶線上購物時的首選設備。尼爾森調查顯示,主要使用手機購物的消費者達81%。隨時隨地下單,顯然是移動端購物的最大優勢。71%的消費者表示使用智能手機網購,具有電腦不具備的便利性。52%的消費者表示,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是他們選擇手機網購的原因。
而便利蜂的購物流程中,既包括市場潛力巨大的 便利店 模式,又包括移動端的自助購物模式。二者疊加,可以說在行業模式上,便利蜂已經具備了足夠優越的發展條件。
消費者的很多線下購物體驗,是網上購物無法滿足的。“能提供令人愉快的購物體驗”、“商品陳列整潔美觀”、“商店環境干凈衛生”等等,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也是線下購物的優勢所在。此外,“店員服務態度好”、“產品豐富多樣”、“方便到達”也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因素。
而便利蜂的出現,連接線上線下和物流的新零售,可以稱得上是對傳統 便利店 的一種帕累托式改進。相較于亞馬遜概念性的Amazon Go,便利蜂的體量還是過輕,但的確是中國 便利店 行業在實際發展中的有力嘗試。我們相信便利蜂會在運營中不斷摸索改進,完善運行模式;進而擴大店鋪數量,形成規模效應,獲益的同時增加大眾的社會福利。便利蜂的價值主張和試運營效果,迎來了一片叫好聲。但之后的現實是否會變得骨感,讓我們拭目以待。
近日,一則關于五家便利蜂店鋪在中關村開業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其他 便利店 相比,便利蜂售賣的商品和貨架陳設并沒有太大不同,而倍受關注的除了它背后的吸睛團隊:從7-11北京大區經理職位離職,創建鄰家 便利店 的前董事長王紫;和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還有有別于傳統 便利店 的新玩法:便利蜂推出完全自主開發的多功能APP。
一、便利蜂模式簡介
使用便利蜂APP能夠完成如下業務:
自助購物
使用便利蜂App-選擇“掃碼購物”-連接門店WiFi/掃描門店二維碼-自助手機掃描商品條形碼-線上支付(支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將成功支付的交易憑證再次掃描機器-提貨離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該模式僅支持不多于9件的商品選購,超過9件商品仍然需要傳統的人工掃碼結算。
即使目前有結賬商品的數量限制,但消費者通過即時掃描商品條形碼,節省排隊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最終實現以移動端為核心的無人工全自助式購物。這種基于手機App的自助結算模式是目前最具前景和想象力的發展模式,也是商家最為青睞的。
預訂自提
“線上與線下同步,APP與實體店并行”。在便利蜂的APP上購買所需物品,選擇在線訂貨/門店提貨。APP根據客戶當前定位,推薦幾家臨近的便利蜂門店。讓客戶選擇其中一家門店作為提貨地址,而APP中的內置導航也可將客戶引導至指定地點。門店在接收到訂單后,會將商品分揀、打包,消費者到門店出示APP中顯示的提貨碼便可拿到商品。
配送到家
打開便利蜂App-線上商城選購支付-填寫配送范圍內的接收地址-送貨上門(不滿意商品可當場退貨)。
便利蜂提供的線上選購-線下自提/送貨上門場景中,商家可有效減少店面前臺的商品存量。將存貨從前臺移至后面,從而變相提高了物理貨架容量。對于客戶而言,一方面減少了其必須前往線下實體店鋪購物的不便;而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更鐘愛于實體店鋪的“傳統”客戶而言,物理貨架占地面積不變但是商品種類增加,相當于給這些客戶提供了一個更舒適的購物環境。
二、中國 便利店 行業迎來上升期
便利蜂的出現可謂是“應運而生”。在百貨、超市、大賣場和品牌店等零售業實體店正在經歷關門潮的同時, 便利店 卻逆勢崛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 便利店 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主要代表 便利店 的銷售額增長比率為18.2%,其增幅在傳統零售業中位居榜首。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長10.5%,其中 便利店 增長12.6%。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比專業店、百貨店、大型超市等傳統業態的6.7%、7.1%和6.6%高出近兩倍。
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年的統計結果來看,2015年的中國 便利店 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品牌已達到262個,仍然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6年 便利店 和網購的滲透率(在被調查的總樣本中,某一品類的產品使用或擁有者的比例)分別從2015年的 32% 和 19% 上升至 38% 和 35%,增長速度超過賣場/超市的滲透率增速。
三、便利蜂發展的三大前提
擁有優秀管理團隊內在優勢的便利蜂,還有著較好的時機去迎接“風口”。
首先,對于 便利店 行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人均GDP處于5000到10000美元之間時, 便利店 形態與顧客需求開始結合,行業呈現迅速成長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我國人均GDP為6885美元,2015年為7290美元,2016年為7900美元。不難看出, 便利店 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其次,全國大多數城市中的 便利店 密集程度仍遠未達到飽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中國城市 便利店 發展指數”顯示,飽和度(該城市總人口數/當年該城市門店總量)在3000以內的只有東莞、長沙、深圳和太原市。上海為平均3466人/一家 便利店 ,排名第六。而截至2016年底,上海此類商業設施的數量增至9319個;平均約2590人就有一家,可謂出門即見,其中有61.4%的 便利店 是24h營業。 便利店 通過貼近性找到了自身發展空間,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不言自明。而北京市則平均7185人一家 便利店 ,且24h營業的只有35.8%。但同比上一年度的增速較為可觀,為23.5%。如果將飽和度3000劃為界限,“小而美”的 便利店 在各大城市的發展空間巨大。
最后,目前手機基本已經取代電腦,成為中國客戶線上購物時的首選設備。尼爾森調查顯示,主要使用手機購物的消費者達81%。隨時隨地下單,顯然是移動端購物的最大優勢。71%的消費者表示使用智能手機網購,具有電腦不具備的便利性。52%的消費者表示,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是他們選擇手機網購的原因。
而便利蜂的購物流程中,既包括市場潛力巨大的 便利店 模式,又包括移動端的自助購物模式。二者疊加,可以說在行業模式上,便利蜂已經具備了足夠優越的發展條件。
消費者的很多線下購物體驗,是網上購物無法滿足的。“能提供令人愉快的購物體驗”、“商品陳列整潔美觀”、“商店環境干凈衛生”等等,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也是線下購物的優勢所在。此外,“店員服務態度好”、“產品豐富多樣”、“方便到達”也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因素。
而便利蜂的出現,連接線上線下和物流的新零售,可以稱得上是對傳統 便利店 的一種帕累托式改進。相較于亞馬遜概念性的Amazon Go,便利蜂的體量還是過輕,但的確是中國 便利店 行業在實際發展中的有力嘗試。我們相信便利蜂會在運營中不斷摸索改進,完善運行模式;進而擴大店鋪數量,形成規模效應,獲益的同時增加大眾的社會福利。便利蜂的價值主張和試運營效果,迎來了一片叫好聲。但之后的現實是否會變得骨感,讓我們拭目以待。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便利蜂:便利店的新玩法 發展有三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