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場 猶如過氣明星,正被轉型中的零售企業拋棄。在近年來連鎖企業的關店統計中, 大賣場 業態頻頻上榜,越來越多的連鎖企業對增長無力的 大賣場 “動刀”。
整租下來的三層樓面共計6000多平方米,除了自營超市部分外,總計有30多家商鋪入駐,一樓招商引進了不少年輕人喜歡的餐飲店,三樓甚至還開設了一家電影院……
春節前夕,地處浦東的家樂福成山路店、也是家樂福在上海第31家店正式開業。盡管這家店所在的“3公里商圈”內,有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有樂購,也有家樂福自家的新里程店,但以吃喝玩樂一站式消費的購物中心面目出現的 大賣場 還是第一家,在上海也不多見。
1995年,在還是傳統商場、雜貨店當道的中國市場,家樂福率先把 大賣場 這一全新的現代零售業態導入。但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隨著電商崛起,隨著有“互聯網原住民”之稱的“85后”、“90后”成為消費主力人群, 大賣場 業態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正在逝去。
今年1月19日,家樂福公布的2016年四季度報告顯示,其亞洲業務仍在萎縮,銷售額下滑了5%。“浦東成山店將是家樂福 大賣場 轉型的試點,今后我們將對已有的 大賣場 進行改造,新建的 大賣場 有望朝成山店的模式發展。”家樂福中國有關人士表示道。
在電商崛起的大背景下,實體零售業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困局。自建網購平臺或手機APP,與電商一拼?阿里系、京東系早已“先入為主”多年,實體企業自建電商平臺,一方面沒有相應的人才儲備,物流成本又高;另一方面若同款同價,則存在線上線下“互搏”的尷尬,若同款不同價,則又有顧此失彼的擔憂……在此情況下,家樂福 大賣場 著手在業態上進行“基因突變”,試水“購物中心化”,究竟能走多遠?
“購物中心化”之“表”,贏回年輕人之“實”
大賣場 猶如過氣明星,正被轉型中的零售企業拋棄。在近年來連鎖企業的關店統計中, 大賣場 業態頻頻上榜,越來越多的連鎖企業對增長無力的 大賣場 “動刀”。一位“90后”對記者說,“爺爺奶奶逛菜市場,爸爸媽媽逛 大賣場 ,我們的消費主要是在購物中心、網上或者便利店。”
雖然這句話有些“簡單粗暴”,但確實道出了 大賣場 的尷尬:它降生時,以敞開式、自選式、一站式的先進性,贏得了當時的主力消費人群“60后”、“70”后的認可,而如今,在“80后”、“90后”這些對價格不敏感,并講究體驗消費的新生代前,它已經落伍了。
而 大賣場 “購物中心化”,并不僅僅是經營面積的增加,多了電影院、卡拉OK設備,或者說家樂福 大賣場 由昔日被購物中心招租的“房客”,變成招別人商的“二房東”。
記者看到, 這是一次 大賣場 向年輕人“低頭”的全面行動:超市在商品陳設和裝修風格上動足腦筋,“比如進口食品采用了時尚的黑色貨架,同時又新增了健康食品區域,放置有機麥片、橄欖油等等商品。”記者注意到,該店同時還銷售以往只能在便利店看到的盒飯便當,并在休息區設有微波爐,方便那些習慣快速消費的白領人群。“這也是在 大賣場 中的首創。”店長介紹說道。
與此同時,在銷售商品的基礎上,該店還提供了更多服務功能。“比如我們提供了免費的熱水、冰塊、wifi,銷售者購買的電燈泡可以當場進行試用,打包區域也能輕松打包所購商品。”
除了變“大”(“購物中心化”),家樂福還以上海為“試驗田”和首發站,開始了“變小”(“便利店化”)的嘗試。自2014年末起家樂福開始開設easy家樂福便捷店,目前全市已經覆蓋25家;而去年年末試行的24小時門店,也仍在繼續運營。“沒想到后半夜的銷售遠遠超過了預期,成本增加只有少量的電費等,因此盈利部分相當可觀。”
跨界經營商業地產,知名連鎖企業都在“試水”
一位家樂福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不論是準購物中心、便利店還是24小時店,家樂福正通過各種不同的嘗試,來尋找最適合的發展道路,并加以復制推廣。“總要改變,不然就無法跟上需求端的不斷變化。”據透露,其實近年家樂福在外地調整關停了個別門店,進行了資源整合,而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發展區域之一,企業的戰略依然是堅守、轉型、擴張。
此前的2015年,家樂福的首家自建購物中心門店,也是家樂福亞洲最大門店在北京開業。這家店是家樂福10年前以2.7億元從燕莎望京購物中心手中購得的地塊。門店商業面積達1.87萬平方米,包含地上地下四層,除賣場外,還擁有80多家外租的商鋪,餐飲業占比接近一半。
事實上,試水購物中心,家樂福并非獨此一家。沃爾瑪、歐尚、永旺、物美、大潤發、華潤萬家、步步高等知名連鎖企業都已經開始跨界進入購物中心業態。
2016年,沃爾瑪在中國的首個社區型購物中心、10萬平方米的“樂世界”在珠海開業,目前已經與迪卡儂、優衣庫、屈臣氏、外婆家等30家高人氣品牌達成戰略合作。
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同于一般購物中心“去主力店化”的大趨勢,樂世界選擇了沃爾瑪的優勢業態——山姆會員商店作為主力店,而下一座以山姆為主力店的“樂世界”正在江西南昌建設中。
永旺是所有商超零售企業中自建購物中心最多的一家。永旺的購物中心品牌名為“永旺夢樂城”。預計在2016年底之前將新增15家永旺夢樂城,總數量將達20家。
華潤萬家旗下首個社區型購物中心南山“歡樂頌”項目則早在2010年就已經開業,總建筑面積約為3.2萬平方米,集購物、飲食、娛樂、休閑等多業態于一體,引進了華潤萬家、百川國際影城等主力店。
若“寒冬”繼續, 大賣場 跨界同樣風險巨大
在電子商務等因素的沖擊下,以 大賣場 為代表的實體零售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而目前被寄予最大期望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越做越“小”,走向小規模、精細化的社區店、便利店形態;另一個就是越做越“大”,向綜合性購物中心發展,涉足商業地產,布局體驗式業態。
當然, 大賣場 涉足購物中心還有一個非?,F實的原因,就是場地租金越來越高,對超市利潤的盤剝越來越重,因此選擇自主開發購物中心,通過增加租賃面積收益換取超市低租金的獲利空間,也是迫不得已。
不過,業內人士也擔憂,盡管 大賣場 “購物中心化”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有潛力的轉型舉措,但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一方面,我國的商業地產市場已經相當擁擠,數量已經過剩,加上同質化嚴重,很多購物中心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失去魅力,而超市作為外行跨界,更加未必能夠一舉成功。
另一方面,實體零售業的危機是普遍性的,購物中心也不能幸免,只是由于利潤空間比超市稍大,因此抗風險能力稍強而已,但如果寒冬持續,很多的購物中心同樣命運叵測, 大賣場 跨界經營的風險則更加大。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說,“管理購物中心和管理超市商品是不一樣的,超市主要做單品經營,而購物中心主要做品牌和店鋪管理。近年來購物中心解決同質化的手段多為增加餐飲業態和體驗業態,但這也可能形成新的同質化,必須引起 大賣場 企業在轉型的同時加以深思。”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大賣場試水“購物中心化”,是機遇還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