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給了個人或企業各大的施展平臺,但不可避諱的這股不良之風也暗藏其中。
阿里巴巴集團自2002年針對B2B業務開設郵箱投訴通道受理投訴業務,便開始了漫長而又嚴謹的打假之路。除平臺外,還有消費者、賣家、品牌商身在其中,作為經營的主體,商家必須正視售假,規避雷區。
到底哪些算假貨?
有時售假的出現也并非有意為之,而是對概念的模糊或是疏于管控。那么打假打假,打的是哪些“假貨”?
據《2014年網絡交易平臺打假報告》顯示,假貨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假貨,是指與客觀事實明顯不符,或者不符合相關標準,或者與被司法判定的標準不符的產品。從較嚴格的法律定義來看,狹義的假貨主要指假冒、侵犯他人商標權的產品。也就是俗語常說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品,賣的是狗肉,卻因為羊肉銷量好就包裝成羊肉來銷售。類似的情況還有,隔壁張三牌的羊肉賣的特別好,你和張三沒有合作關系,但是眼紅隔壁生意,就也給自己打上張三的牌子,這就是商標侵權了。又或者,知道直接拿來用不對,就打了個“擦邊球”,取名小張三,但無論品牌標志還是標語都和張三極其相似,這就是“山寨”了,屬于侵犯知識產權。
隨著商業模式的演變,假貨的種類也在不斷滋生。不完全統計,假貨涉及的定義至少有20多種,實物假貨和非物質假貨,實際假貨和意念假貨,形式假貨和內容假貨等。以實際假貨和意念假貨為例,后者是指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假貨,但并不一定真是假貨。比如很多低價的產品,消費者很容易產生假貨的印象,但又的確實不是假貨。
所謂的“真”,除了表述的真、質量的真外,其實還有價格和價值的匹配。淘寶平臺上的品牌商品,一般都會有自己對應的價格區間,早期的假貨往往在出售價格上會遠低于正品的價格,因此對于部分品牌系列明顯過低價格的商品,會做重點排查和售假處罰。
此外,在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渠道建設便利,但也為監管增加了難度,賣家的貨源渠道無法掌控,這就導致“非品牌授權”商品的出現。這類商品品質不假,但屬于渠道竄貨,從品牌商的角度出發,屬于“售假”,其傷害的是品牌持有方和代理人的利益。
以上是基于品牌歸屬問題的案例,但無品牌不完全等于假貨。無品牌的存在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消費在升級的同時,也應該分層,回應社會底層消費人群的需求。在淘寶,有許多中小賣家都是以經驗無品牌商品為主,但有自主創新和后期形成品牌的可能,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唯品牌是瞻。
明確“假貨”的定義,有助于商家制定符合法律法規的商品銷售計劃。此外,也有數據顯示,兒童玩具、服裝、鞋類、箱包、小家電,這五類商品是“重災區”消費品的合格率相對較低。因此,從事這幾類商品的商家需要注意商品的正規性,避免售假風險。
假貨其實有死敵——大數據
商品流通仿佛一片茂盛的森林,每個經營者都想從中獲取果實,但森林越大,當中的規則破壞者也越多。總有一部分人群為了高額的利潤而使用不法手段。這是電子商務出現之前就存在的市場頑疾。但電商的出現,也為解決這顆毒瘤提供了一個可行方案。
事實上,假貨產生的根源是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而這兩項恰恰都是電子商務的強項,正好彌補傳統商業治理的短板。一方面,電子商務的核心是信息流,是信息的充分流動,自然是信息最為透明、公開和對稱的領域;另一方面,在沒有電子商務的時候,網下的交易信用是無法統計的,是碎片化的和不斷被遺失的。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真正解決了交易信用的問題,使其得以浮出水面,“因為信任、所以簡單”,使信用成為一種財產。
以淘寶為例,目前已通過運用大數據工具,形成了一整套線上打假的機制。網上開店需要18道審核的實名制;信用評價,形成全民監督;圖片智能比對;第三方神秘買家抽檢、十余套智能打假系統;基于物聯網的一品一碼計劃,讓所有商品可被溯源;侵權人配送地址鎖定,配合執法部門提供證據等,對假貨形成了有效震懾。根據統計,在淘寶的所有打假措施中,其主動出擊的數量是被動受理投訴的20倍左右。
其實,隨著行業的發展,淘寶的開店審核機制一直在改變,最初賣家只需要上傳一張身份證即可,后來需要店主手持身份證的照片。2014年開始據用戶不同情況,額外要求根據指定手勢拍照、手持當地報紙拍照,甚至小二電話核實等。據悉,今后還會開發人臉和聲紋特征數據庫。而在商品發布環節,會通過智能系統評估,一旦發現異常,會通過彈窗的方式提醒賣家,其商品可能是假貨。但有一個前提是該品牌能夠被系統認知,因此,平臺需要不斷對品牌庫的數據進行擴充。
此外,整體的大數據打假系統也在不斷進化,物流數據、商品數據、交易數據、文字數據、圖片數據、權利人數據、消費者評價數據、維權數據、舉報數據、工商對接及社交媒體數據等,隨著數據的豐富打架也將越精準。假設一個賣家開設了三家店,一家被處理,就會順勢追蹤到另外兩家。對消費者的來電投訴、文字評論、退貨理由等內容進行系統的機器語義分析,把假貨的相關信息抽取出來。再從消費者投訴集中的商品中,抽檢樣品交給第三方鑒定機構,如是假貨,馬上就會進行處理,對商品進行支付暫停,賣家可以收到貨款,但是錢不能被轉走,暫時凍結在支付寶里,也就是說截斷了支付的流轉。
品牌培育根源杜絕
作為銷售渠道,互聯網本和電商平臺本身不生產假貨,假貨的根源實則在于線下。為了更加有力的為各級政府部門輸送精準的打假信息,阿里基于網友舉報、權利人投訴等多維度信息,計劃在將來發布“全國線下假貨分布及流通地圖”,全面客觀的展現線下假貨分布情況,并對重點區域、類目等信息進行注明。據淘寶發布的2014打假報告顯示,近9成的售假團伙來自線下十個區域,前3大區域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東南等地。
然則,這些線下的制假和售假商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資深總監倪良曾走訪了一些假貨生產、銷售商,他們的反饋是“只能達到溫飽,而且每天提心吊膽,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著自己的店鋪有沒有被封掉。”其實,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光靠打擊、清理,無法從根源上消滅假貨。只有將那些生產、銷售假貨的人,轉變成生產、銷售原創品牌,可以賺到錢,且長久經營的才是有效措施。目前阿里已經和福建省莆田市政府達成緊密合作,引導當地以前生產假耐克、假阿迪達斯的產能變成原創品牌,并借助平臺的力量幫助這些原創品牌更好地營銷。
其實,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作國,國內各大產業集群地都在向品牌化發展,早前溫州鞋企品牌奧康就以燒鞋抵制假貨,并在當地形成企業聯盟,從產業集群內部“打假”升級。而電商除了給打假提供了大數據的支持外,也給更多的制造商和經銷商自建品牌提供了機會,從淘系成長起來的大量淘品牌就是一個佐證。從淘品牌的基因來看,他們此前或是從事淘寶較早的賣家,或是有銷售經驗的經銷商,或是工廠轉型等。
早前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外貿出口受阻,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很大一批代加工廠轉作線上開展品牌運營,或開始承接淘品牌和大賣家的訂單等。這些借由電商的轉型方式給傳統加工廠帶去了新的希望。倪良說:“2015年,阿里將開辟新的打假思路,將打假提高到改變陳舊生產模式的高度,不僅是打擊,而是培育出一批原創的名族品牌,讓其有尊嚴的生產經營。”
阿里巴巴集團自2002年針對B2B業務開設郵箱投訴通道受理投訴業務,便開始了漫長而又嚴謹的打假之路。除平臺外,還有消費者、賣家、品牌商身在其中,作為經營的主體,商家必須正視售假,規避雷區。
到底哪些算假貨?
有時售假的出現也并非有意為之,而是對概念的模糊或是疏于管控。那么打假打假,打的是哪些“假貨”?
據《2014年網絡交易平臺打假報告》顯示,假貨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假貨,是指與客觀事實明顯不符,或者不符合相關標準,或者與被司法判定的標準不符的產品。從較嚴格的法律定義來看,狹義的假貨主要指假冒、侵犯他人商標權的產品。也就是俗語常說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品,賣的是狗肉,卻因為羊肉銷量好就包裝成羊肉來銷售。類似的情況還有,隔壁張三牌的羊肉賣的特別好,你和張三沒有合作關系,但是眼紅隔壁生意,就也給自己打上張三的牌子,這就是商標侵權了。又或者,知道直接拿來用不對,就打了個“擦邊球”,取名小張三,但無論品牌標志還是標語都和張三極其相似,這就是“山寨”了,屬于侵犯知識產權。
隨著商業模式的演變,假貨的種類也在不斷滋生。不完全統計,假貨涉及的定義至少有20多種,實物假貨和非物質假貨,實際假貨和意念假貨,形式假貨和內容假貨等。以實際假貨和意念假貨為例,后者是指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假貨,但并不一定真是假貨。比如很多低價的產品,消費者很容易產生假貨的印象,但又的確實不是假貨。
所謂的“真”,除了表述的真、質量的真外,其實還有價格和價值的匹配。淘寶平臺上的品牌商品,一般都會有自己對應的價格區間,早期的假貨往往在出售價格上會遠低于正品的價格,因此對于部分品牌系列明顯過低價格的商品,會做重點排查和售假處罰。

此外,在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渠道建設便利,但也為監管增加了難度,賣家的貨源渠道無法掌控,這就導致“非品牌授權”商品的出現。這類商品品質不假,但屬于渠道竄貨,從品牌商的角度出發,屬于“售假”,其傷害的是品牌持有方和代理人的利益。
以上是基于品牌歸屬問題的案例,但無品牌不完全等于假貨。無品牌的存在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消費在升級的同時,也應該分層,回應社會底層消費人群的需求。在淘寶,有許多中小賣家都是以經驗無品牌商品為主,但有自主創新和后期形成品牌的可能,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唯品牌是瞻。
明確“假貨”的定義,有助于商家制定符合法律法規的商品銷售計劃。此外,也有數據顯示,兒童玩具、服裝、鞋類、箱包、小家電,這五類商品是“重災區”消費品的合格率相對較低。因此,從事這幾類商品的商家需要注意商品的正規性,避免售假風險。
假貨其實有死敵——大數據
商品流通仿佛一片茂盛的森林,每個經營者都想從中獲取果實,但森林越大,當中的規則破壞者也越多。總有一部分人群為了高額的利潤而使用不法手段。這是電子商務出現之前就存在的市場頑疾。但電商的出現,也為解決這顆毒瘤提供了一個可行方案。
事實上,假貨產生的根源是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而這兩項恰恰都是電子商務的強項,正好彌補傳統商業治理的短板。一方面,電子商務的核心是信息流,是信息的充分流動,自然是信息最為透明、公開和對稱的領域;另一方面,在沒有電子商務的時候,網下的交易信用是無法統計的,是碎片化的和不斷被遺失的。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真正解決了交易信用的問題,使其得以浮出水面,“因為信任、所以簡單”,使信用成為一種財產。
以淘寶為例,目前已通過運用大數據工具,形成了一整套線上打假的機制。網上開店需要18道審核的實名制;信用評價,形成全民監督;圖片智能比對;第三方神秘買家抽檢、十余套智能打假系統;基于物聯網的一品一碼計劃,讓所有商品可被溯源;侵權人配送地址鎖定,配合執法部門提供證據等,對假貨形成了有效震懾。根據統計,在淘寶的所有打假措施中,其主動出擊的數量是被動受理投訴的20倍左右。
其實,隨著行業的發展,淘寶的開店審核機制一直在改變,最初賣家只需要上傳一張身份證即可,后來需要店主手持身份證的照片。2014年開始據用戶不同情況,額外要求根據指定手勢拍照、手持當地報紙拍照,甚至小二電話核實等。據悉,今后還會開發人臉和聲紋特征數據庫。而在商品發布環節,會通過智能系統評估,一旦發現異常,會通過彈窗的方式提醒賣家,其商品可能是假貨。但有一個前提是該品牌能夠被系統認知,因此,平臺需要不斷對品牌庫的數據進行擴充。
此外,整體的大數據打假系統也在不斷進化,物流數據、商品數據、交易數據、文字數據、圖片數據、權利人數據、消費者評價數據、維權數據、舉報數據、工商對接及社交媒體數據等,隨著數據的豐富打架也將越精準。假設一個賣家開設了三家店,一家被處理,就會順勢追蹤到另外兩家。對消費者的來電投訴、文字評論、退貨理由等內容進行系統的機器語義分析,把假貨的相關信息抽取出來。再從消費者投訴集中的商品中,抽檢樣品交給第三方鑒定機構,如是假貨,馬上就會進行處理,對商品進行支付暫停,賣家可以收到貨款,但是錢不能被轉走,暫時凍結在支付寶里,也就是說截斷了支付的流轉。
品牌培育根源杜絕
作為銷售渠道,互聯網本和電商平臺本身不生產假貨,假貨的根源實則在于線下。為了更加有力的為各級政府部門輸送精準的打假信息,阿里基于網友舉報、權利人投訴等多維度信息,計劃在將來發布“全國線下假貨分布及流通地圖”,全面客觀的展現線下假貨分布情況,并對重點區域、類目等信息進行注明。據淘寶發布的2014打假報告顯示,近9成的售假團伙來自線下十個區域,前3大區域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東南等地。
然則,這些線下的制假和售假商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資深總監倪良曾走訪了一些假貨生產、銷售商,他們的反饋是“只能達到溫飽,而且每天提心吊膽,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著自己的店鋪有沒有被封掉。”其實,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光靠打擊、清理,無法從根源上消滅假貨。只有將那些生產、銷售假貨的人,轉變成生產、銷售原創品牌,可以賺到錢,且長久經營的才是有效措施。目前阿里已經和福建省莆田市政府達成緊密合作,引導當地以前生產假耐克、假阿迪達斯的產能變成原創品牌,并借助平臺的力量幫助這些原創品牌更好地營銷。
其實,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作國,國內各大產業集群地都在向品牌化發展,早前溫州鞋企品牌奧康就以燒鞋抵制假貨,并在當地形成企業聯盟,從產業集群內部“打假”升級。而電商除了給打假提供了大數據的支持外,也給更多的制造商和經銷商自建品牌提供了機會,從淘系成長起來的大量淘品牌就是一個佐證。從淘品牌的基因來看,他們此前或是從事淘寶較早的賣家,或是有銷售經驗的經銷商,或是工廠轉型等。
早前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外貿出口受阻,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很大一批代加工廠轉作線上開展品牌運營,或開始承接淘品牌和大賣家的訂單等。這些借由電商的轉型方式給傳統加工廠帶去了新的希望。倪良說:“2015年,阿里將開辟新的打假思路,將打假提高到改變陳舊生產模式的高度,不僅是打擊,而是培育出一批原創的名族品牌,讓其有尊嚴的生產經營。”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別賣了假貨被關了店還蒙在鼓里,懂點打假規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