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 良友 集團成立,成為上海最大的從事糧油經營的國有企業集團。 15年來, 良友 人歷經坎坷、一路風雨,憑著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信念,心系萬家餐桌,生產銷售良心產品,企業心系民生不斷創佳績。 良友 集團在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位列第281位,在中國糧油企業100強中位列第6位,并榮獲2012年“中國十佳糧油集團”稱號。
良友 ,即“糧油”的諧音,直觀地道出了企業的主營業務。
民以食為天。糧和油是國家的重要物資,關乎民生大計。上海作為特大經濟中心和特大城市,也是特大糧食銷區,糧食供求平衡和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到上海市乃至全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15年來 良友 集團為此起到了重要作用,鑄建了一項民生工程。
與其他國有集團有些不同之處, 良友 集團具有雙重職能。集團的業務分為政策性和經營性兩大類。政策性業務主要是糧油儲備;經營性業務主要是糧油食品加工、貿易及現代物流。目前,集團旗下共有44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總資產達143億元,年收入達170億元。
建設六大基地 確保糧食安全
上海全年糧食總需求量為600萬噸,80%糧食主要靠外省市調入和少量進口調劑,確保外省市糧源供應是上海糧食安全的關鍵。為保障上海糧食安全,穩定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和糧農收入, 良友 集團制定了“26248”目標:即在東北和蘇北建設2個糧源收儲體系;建成6個糧食收儲基地,其中東北4個,蘇北2個;每年實現糧食收購經營量200萬噸,每年可控制糧源播種面積400萬畝,每年通過 良友 集團實現糧食物流吞吐量800萬至1000萬噸。
通過資本運作,目前集團已在黑龍江省虎林市和大慶市,江蘇省大豐市和灌云縣建成四大糧源收儲基地,為確保上海糧食安全和市場供應以及價格穩定打下扎實基礎。2011年, 良友 集團通過監控種植環節確保收儲的糧食綠色環保。借力虎林當地政府,與農戶簽訂訂單式種植合同,這樣不僅能確保種植面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方式監控種植過程。集團還推進了“公司+基地+農場和農戶”機制,與周邊的國營農場及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發展訂單農業模式,在從源頭上確保收儲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糧食生產和糧農收入的穩定。由虎林糧食基地生產的樂惠牌虎林大米,一上市就廣受市民歡迎,至今持續熱銷,現已成為上海單一品種銷量排名第一的品牌大米。集團還建成外高橋(600648,股吧)、鄔橋兩大現代化糧油產業園區,軍工路、龍吳路、新閔路和馬橋四大糧油加工基地,在黑龍江省虎林市和江蘇省宜興市布局了兩大市外糧油加工基地。每年稻谷加工能力55萬噸,小麥加工能力46萬噸,大豆加工能力93萬噸,食用油精煉能力31萬噸,中小包裝灌裝能力35萬噸。集團的糧油加工能力與目前上海城市發展相適應,基本滿足上海糧油市場的日常需求。
為何收儲基地建在東北和蘇北? 良友 集團總經理解釋,首先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和蘇北地區都是我國出名的“糧窩窩”,大米、玉米、小麥等糧食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商品化率高,尤其黑龍江省,土壤肥沃、冬季寒冷害蟲不易存活,且光照充足,水質好,水源充沛,糧食作物生長期長,如粳稻4月育秧9月收割,由其加工成的大米不僅口感好,而且無農藥和重金屬污染,是我國最環保的產糧區之一,大米產量占全國的31%;二是蘇北和東北分處南北,有利于實施南北糧食豐歉調節,優化糧食品種結構;三是兩地運糧到滬都有條件,東北有鐵路運輸便利,蘇北則有水路運輸優勢。
集團每年承儲上海地方儲備糧油160多萬噸;代儲中央在滬儲備糧油近20萬噸。為確保上海地方儲備糧油“常儲常新”,集團精心組織糧食收購和輪換工作,每年輪進、輪出糧食各60萬噸,油脂2萬噸。
六大糧食收儲基地建成后,將形成以東北收儲體系為主體、蘇北收儲體系為補充的糧食保障格局。這種格局除了保障供應穩定外,還有利于保障上海的糧食安全。
糧食安,則天下安。
心系百姓需求 品牌創新營銷
遍布上海城鄉的500多家 良友 便利店,是老百姓天天看得到的身邊的“ 良友 ”形象,也是老百姓的“民生店”。這是 良友 集團為適應現代糧油零售業發展趨勢,15年來在原來傳統糧店的基礎上組建的 良友 便利連鎖公司的門店。 良友 便利公司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又作為上海市政府“糧油幫困卡”定點供應網點的主力平臺。集團每年都拿出150多萬元,通過 良友 便利店直接補貼給上海生活最困難的糧油幫困卡用戶。在糧油市場出現波動時, 良友 便利則承擔市政府糧油食品“保供穩價”的主渠道。老百姓開門七件事,在 良友 便利都能得到解決。
2012年,在 良友 便利店經營模式的基礎上,集團又開設了糧油平價店。在武定路的首家糧油平價店里,約300平方米的店堂布置得十分簡潔明快,貨架上陳列著“海獅”牌系列食用油、“樂惠”牌系列大米、“福新/雪雀”牌系列面粉、“三添”牌系列調味品、“樂惠/味都”牌方便食品及面制品,還有“寶鼎”牌系列調味品和中鹽公司系列食鹽產品等。店內183種糧油商品價格均低于全市賣場平均零售價的10%左右。開業當天不到半個小時,樂惠虎林大米、海獅食用油的貨架已被搬空,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龍,平價店廣受市民好評。平價店依托“ 良友 便利”已有的專業和技術優勢,在管理和服務上進一步提升。集團總經理說, 良友 集團擁有糧源生產基地、物流倉庫碼頭、糧油加工企業和銷售門店,為什么不能搞直營直銷,以減少中間環節讓利于百姓呢?現在 良友 集團通過發展“糧油平價店”這一新業態,進一步壓縮中間環節,降低中間費用。此外,平價店對所有供應商免收進場費、上架費等費用,將中間渠道的利潤直接讓利于民。
目前集團已在上海開設了5家糧油平價店,下半年將使糧油平價店總數達到7家,覆蓋上海的靜安、普陀、寶山、閘北、徐匯、楊浦和浦東等7個區。糧油平價店以平實的價格和細致的服務豎起新的“招牌”,集團選派得力店長和優秀團隊強化門店日常經營管理,使平價店開一家成功一家,有序地推進平價店的整體運作和規范管理。今后爭取每個區有1至2家,進一步豐富了自有零售終端網絡。糧油平價店的銷量相當于2至3家大賣場的集團產品銷量,也已成為集團產品集中、完整、亮麗的形象展示窗口。集團利用 良友 便利連鎖門店和 良友 平價店的平臺,走進社區,深入市場、服務百姓,經常開展“放心糧油、服務社區”活動,讓“ 良友 ”品牌走進千家萬戶。
集團每年向上海市場供應糧油產品120萬噸,已經形成了大米、面粉、食用油、調味品和米面制品等五大系列170多種。通過加強科企合作,利用集團技術中心和上海糧食科學研究所的研發優勢,每年研發一批糧油新產品,豐富上海市民的餐桌選擇。集團實施了以“ 良友 ”為旗艦品牌,以樂惠、海獅、福新(雪雀)、三添、味都、友益為主打品牌的多品牌戰略,不斷加大營銷投入,擴大市場份額,鞏固集團產品在上海市場的領先地位,同時有序推進市外市場銷售。目前集團主要產品均為上海市著名商標和上海品牌產品,產品在上海市場的占有率均名列前茅。
在食品安全方面,集團大力推進了以“六個最嚴格”為主要內容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通過實施最嚴格的供應商準入、最嚴格的現場管理、最嚴格的質量檢驗、最嚴格的物流管控、最嚴格的售后服務,最嚴格的責任追究,樹立 良友 集團品牌“安全、放心、可靠”的社會形象,使集團企業始終成為上海糧油食品安全的標桿。
心系百姓,百姓心中也會有你。“ 良友 ”品牌深入人心。
加快結構轉型 良友 再創佳績
糧食現代物流業務和貿易業務,是 良友 集團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集團在外高橋長江口建設了全國第二大規模的現代化糧食碼頭 良友 新港和上海最大的糧食物流產業綜合園區,2009年4月開港運營接卸第一艘外輪以來, 良友 新港接卸各類糧食已占上海糧食吞吐量的四分之一。 良友 新港已成為上海糧食吞吐集散中心。
經過近幾年的培育,現代物流業務已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量效齊升、加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園區已經逐步成為我國糧食“北糧南運”的重要節點、國際糧食“東進西出”的重要樞紐和上海糧油產品的重要配送基地。2012年外高橋物流園區實現糧食吞吐量348萬噸,榮獲“中國十佳糧食物流(產業)園區”稱號。
同時,集團充分利用產業鏈整體優勢發展糧食貿易,糧食進出口和國內貿易業務量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逐年提升,2012年集團累計實現糧食貿易量達360萬噸。現代倉儲物流業務和糧食貿易業務已經成為集團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徜徉在 良友 新港,一艘艘運糧的巨輪、一臺臺巨大的卸糧機、一條條寬闊的輸送帶、一座座高大的立筒倉盡收眼底。極目遠望,泊船、集裝箱、汽車碼頭分布排列,氣勢恢宏。這里的糧食裝卸全部由主控室電腦自動完成的,糧食輸送也完全是“無縫對接”,運糧貨輪靠岸后,卸糧機將散糧卸到傳送帶上直接入倉,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整個港口見不到肩拉背扛的傳統裝卸場景。
集團組建15年, 良友 人時刻牢記企業的社會責任。
“十二五”期間,集團發展總的愿景是要成為具有行業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的現代大糧商;總的戰略是“主業集聚、產業擴展”;總的方向是要“做大市場、做大物流、做大貿易、做大支撐產業”;總的目標是要“上控糧源、中控物流、下控渠道”,完善糧源收儲體系、糧油倉儲物流體系、糧油精深加工體系、糧油交易市場與電子商務體系、連鎖銷售網絡體系等五大體系,不斷增強主動保障上海糧食安全和服務全國糧食流通的能力。
心系萬家餐桌,生產良心產品;心系民生, 良友 明天將再創佳績!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良友便利店十五年心系民生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