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主題之前,先看一組數據:
《泰囧》,總成本約5000萬元,營銷成本約2500萬元,票房12.66億元;
《失戀33天》,總成本800萬元,票房3.6億元;
《北京遇上西雅圖》,總成本3000萬元,票房5億元;
《致青春》,制作營銷成本6000萬元,目前(截止5月17日)票房6.41億元。
從這組數據大家能看出兩個特點,第一是這些電影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所謂小成本電影,第二個特點就是這些小成本電影都出乎意外的取得了成功。通俗的講,就是這些電影都賺嗨了。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小成本電影都是戰勝同一檔期的所謂大片而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的,像《泰囧》就是在正面遭遇馮小剛的《1942》的情況下而創造華語電影票房奇跡的,《致青春》這次的面對是好萊塢的《鋼鐵俠3》,面對這樣的對手,《致青春》絲毫不見膽怯,反而透露出了華語電影難得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居然來首次執導電影的趙薇。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無論是執導《泰囧》的徐錚還是《致青春》的趙薇,他們所展露的銳氣更顯得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馮小剛等的垂垂老矣,就算不以票房論英雄,單單從電影作品本身作為一個產品來說,這些新生代導演所生產的電影產品就已經比張、馮更有新意---而這恰恰是張、馮等人失去80后、90后青睞的根本原因。
當然,本文不打算從影評的角度來剖析這些電影的優劣,而是從營銷的角度出發來分析電影作為一種產品是如何進行規劃設計乃至如何進行傳播,最后是如何達成營銷目標的?對于我們所要進行的品牌營銷有何借鑒之處?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產品,每部電影就是一個獨立的品牌,而電影品牌營銷的最大的難點就是要在短時間內保持超高的熱度,然后在這種熱度的促使下讓觀眾走進電影院,最終完成產品的消費。
這個過程非常短,據相關報道透露,《北京遇上西雅圖》才拍了三十多天,加上前前后后的劇本修改到后期宣傳,差不多才2年多時間。而做電影產品不像我們做服裝,這一季產品不行,下一季咱們換一個玩法,但做電影基本上沒有這個試錯的機會,所以說在產品的挖掘、規劃、設計上,電影產品比任何做實物產品的都要難。
《1942》是馮小剛耗盡心血之作,但最后的票房并未達到理想,國人從習慣了馮氏喜劇到看馮小剛一本正經講一個嚴肅的故事,這期間,觀眾還是那些觀眾,但馮小剛卻完全沒有讀懂這些觀眾。
相反,《泰囧》講了一個并不費太多腦筋就能懂的故事,但卻靠輕松、幽默、搞笑徹底的在去年火了一把,并直接把《泰囧》送上華語最賣座電影、把徐錚送上了最賣座的導演的寶座。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1942》和馮小剛似乎都不應該輸得這么慘,但事實是馮小剛遭遇滑鐵盧。
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出在產品上,出在《1942》這個品牌上。
讓如今背負高房價、生活日益艱辛的80后甚至90后去體會《1942》的民族深重災難以及引發大家內心深處的歷史感,這個就顯得勉為其難。不能說80后或者90后就沒有歷史感,但要用什么方式和在什么時候去講。
而《泰囧》就顯得相當討巧,故事簡單,但搞笑、輕松,在鴨梨山大的生活、工作之余,花個幾十塊錢看看這樣的電影放松下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就是觀眾前赴后繼走進電影院的根本原因:不是為了反思什么,而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
透過《泰囧》和《1942》的正面對決基本上可以看出,國內的80后乃至90后的消費觀念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群體已經沒有耐心花個把小時聽你講那些空乏的不茍言笑的沉重話題,這些群體也不可能像60年代、70年代的人那樣幾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看一檔《新聞聯播》的節目。
所以當馮小剛企圖一本正經、不茍言笑的用《1942》來和大家溝通的時候,80、90后的基本都轉身離去了,留給馮導只是一個瀟灑的背影。
這對于品牌營銷的啟示就非常明白不過了:那些自說自話、假大空式的品牌故事已經沒有市場了。
看看最近的幾部電影的賣點就非常有意思: 《北京遇上西雅圖》消費的是當下的情緒、《致青春》消費的是我們的懷舊。剛剛上映的《中國合伙人》則再次把關于青春、奮斗、友情、財富、成功、勵志融為一爐,不出意料,《中國合伙人》會大賣。
無一例外,這些小成本電影并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引人入勝的特效場面、更沒有大牌導演巨星的加盟,都只是講了一個能夠引起80、90后共鳴的故事,但仔細觀察,在電影故事的內容之外,則圍繞電影核心故事不斷的延伸更多的內容,然后通過社交媒體不斷進行口碑傳播和病毒營銷,這就是近期幾部電影營銷的路線圖。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電影是如何挑逗市場荷爾蒙的。
路線圖一、會講故事
正如前面所說,這幾部電影故事簡單,不裝逼,不講高深的大道理,大家花錢進電影院就是圖個樂,有必要非要把人弄哭嗎?那還不如看《藝術人生》,是吧?
但現在有很多品牌都搞不明白該如何講好自己的品牌故事,要么編,瞎編!編什么美人魚的故事了,編什么王子公主的故事啦,或者編什么皇后、明星什么的,編這些和品牌八竿子打不著關系的故事,對于消費者而言一點意思都沒有。
有人說,新品牌沒有故事就好像顯得沒有歷史,顯得比較單薄,但為了厚重就得編虛假的故事么?就得整個好像穿越回民國初期么?
上面的幾部受到歡迎就足以說明,當下的品牌內容就要講:時尚、輕松、幽默、陽光、搞笑、奮斗、快樂、勵志----即所謂的正能量。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講品牌故事而肆意拙劣的編造,只有真誠的講一個大家聽得懂也愿意聽的故事,才能讓消費者產生心理共鳴。
路線圖二、會再創作
凡一部電影開拍到上映,我們就會發現一條清晰的圍繞電影故事進行再創作的脈絡。從導演到到男女主角,從劇本到海報,從緋聞到辟謠,無不吊足粉絲的胃口。像《失戀三十三天》到不同城市去拍的《失戀物語》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像《致青春》的掀起的“有一種感情叫趙薇黃曉明”的轉播潮其實既極大的豐富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內容之外,也再次吸引了粉絲的眼球。
我們也可以看出,電影品牌不但要講電影本身的故事---內容,而且還要借此進行再創作—更多的內容。正如我一直強調的,品牌是優質內容的綜合體,品牌不僅僅是生產產品。特別是現在,在產品嚴重同質化、創新越來越難的時候,如何讓粉絲對品牌一如既往的形成追捧?唯一的法子就是要圍繞品牌進行優質的內容的再創作。
路線圖三、會搞傳播
品牌是優質內容的綜合體,那么如何讓這種優質的內容被最廣大人民群眾所知曉呢?有且只有靠傳播。以前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的情況是,你的酒最香,估計也會無人問津。為什么?這是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你的東西最好,不傳播都會被淹沒在海量之中。所以,我一直強調,現在的品牌營銷基本可以濃縮為六個字:做內容、搞傳播。
要怎么搞傳播?對于絕大多數的品牌,去CCTV做廣告是不現實,特別是傳統的服裝行業中的中小品牌,在渠道建設、店鋪網點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是有錢去CCTV做廣告也是白搭。
對于小成本電影而言,也是同樣如此,不可能拿錢去CCTV做廣告,所以,只能用其他的途徑,于是,社交化媒體(新媒體)成了不二選擇,特別是微博,在其中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上這些小成本電影無一例外的在微博掀起了一股股的傳播高潮,可以說,社交化媒體(新媒體)的低成本傳播也是廣大中小品牌的最好的傳播途徑。
有人說了,我也在做微博營銷,咋就沒有這些效果呢?關于如何做好微博營銷,本文暫且不表,留待以后再做探討。
這是一個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發現與昨天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是一個出乎我們意料的飛速在改變的世界。電商把傳統渠道沖擊得一塌糊涂,手機、平板電腦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工具,消費者日益挑剔,信息如洪流般涌動,品牌營銷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依然激發圍觀者的興趣,竊以為,以上三點值得嘗試。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看票房成績學習電影營銷所創造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