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毛澤東《論持久戰》
在連鎖企業改造實踐中,我們認為最難改造的就是人。如果不能夠取得對于人的思想改造的勝利,那么其他的改造也是無法落實的。
人分五類:第一類叫“人口”,就是點名的時候有他一個,吃飯的時候有他一個;第二類叫“人員”,跑來跑去干活的,為什么干自己說不清楚,領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三類叫“人手”,老板著急的時候,能夠搭個手,出個主意;第四類叫“人才”,就是能幫助企業進步發展的人;第五類叫“人杰”,就是能發現人才、善用人才的人。
正常的社會結構中,這五種人的數量分布是呈金字塔型的。人杰總是稀有的、少數的,人口是占大多數的。而在企業結構中,我們希望至少是呈棗核型,那么就要減掉人口、優化人員、提升人手、吸引人才。
現在連鎖企業缺人,不但缺人才,連人手、甚至人員都缺。怎么辦?我認為還是要看看我們這個企業里面有沒有人杰——就是能發現人才、善用人才、團結人才干大事的人。
這個人杰,往往就是企業的當家人——企業家自己。我們看了很多企業,發現往往阻礙企業發展的不是別人,就是這個當家人。
老板是人杰嗎?
在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大多數連鎖企業的當家人,還是保持著創業初期的精神,勤勤懇懇,艱苦卓絕。但是也見過有這么幾種企業當家人。
第一種當家人:小富即安,不務正業。
有家超市的老板,我去他那里的時候,他正在辦公室里打麻將,而且是在上班時間。他問我對于他的企業看法,我不客氣的說:“基本屬于開店賺而已,談不上什么企業?!?BR>
為什么這么說?企業,顧名思義,就是企圖做大事業!如果一年賺個幾百萬元就滿足了,那算做什么大事業,叫什么企業?最多就是個體戶而已。
還有家企業,說來一年也有10億元的銷售規模了,老板買輛悍馬,成天價愛往山里鉆,愛打獵,經常十天半個月找不見人,以為自己是王石呢。如果說這個企業機制完善,管理良好,管理團隊協同運轉,老板已經退出管理層,也還罷了,但是實際情況恰恰還不是這樣。
第二種當家人:不會授權,事必親躬。
企業是自己創立的,是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怎么關心都不為過。事必親躬,除了自己,對誰都是不放心,總是覺得沒有自己做得到位。組織架構不是沒有,規章制度不是沒有。但是自己定制度,自己破壞制度,搞得上上下下都不知道權力責任,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企業越來越沒有活力,老板越來越累。也限制了企業的規模和發展。
第三種當家人,勤學好問,走火入魔。
這種當家人一般比較謙虛,因為自己學歷低些,所以總想多學點東西。好在中國現在是一個管理大師橫行的時代,各種管理培訓班層出不窮,多高收費的都有。我聽說一個老板一年學費花掉60萬元,估計比爾·蓋茨也沒有花這么多錢和時間去學管理,60萬元拿來買書,夠建一個小型圖書館了,一個人一輩子也讀不完。
有人學來學去,把自己學糊涂了。覺得每個大師都講得對,但是用到自己的企業,就是不對勁。不是人家忽悠你,而是你自己忽悠了自己。
做企業管理咨詢,如果要取得好的效果,我發現很多情況下是要和這些當家人PK,欲改造企業,先改造老板。
我經常不得不婉拒一些企業的咨詢業務,就是因為在和當家人溝通中,我認為他根本不需要管理咨詢公司,他現在的狀態就很好:每天打打麻將,吃吃大餐,喝點小酒,開開寶馬,罵罵員工,這么好的狀態,咨詢管理純粹多余。
授權與流程制度
權不可輕授,我從不贊成輕易地授權。如果授權,就必須想到不好的結果,為了防止不好的結果發生,就要預先制定流程制度,要有執行、檢查、反饋。流程制度都做好了,就可以授權。但是如果有制度,有授權,自己又去越級管理,朝令夕改,破壞制度和授權,我們就要告誡這樣的企業家,你在和自己為敵,在和自己的事業為敵,你必須選擇從自己的身上跨過去,否則自己和企業就不能突破瓶頸,獲得新生。
有人有病了,不相信醫生,叫做“諱疾忌醫”;當然,也有病急亂投醫的。管理學的書,讀上幾本就可以了,不要讀太多,圣人云:“少則得,多則惑”,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大師,自己也沒有辦過企業,帶個助理滿世界跑,一會從《孫子兵法》里悟出了企業經營,一會從《易經》里解釋商業管理,又說《紅樓夢》里有真經、王熙鳳是管理大師等等。
他說的對不對?也對!那個是十全大補丸,吃了沒有壞處。但是熱鬧完了冷靜一想,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呢?比如顧客、商品、門店三位一體的關系體現,比如商品結構的改造,小到豬肉經營中各類損耗的測定和控制,這都是很實際很具體的事情,老板可以不懂,但是不可以不關注。
很多企業老板都喜歡談企業文化建設,但是企業文化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從你企業自身來的,是老板的自身來的,不是復制來的,不是管理咨詢公司創造出來的。把企業自身長期發展中體現的出的優良特質發現和總結出來,加以提煉和升華,就形成本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
流程制度也是一樣的。不同企業的外部環境、發展歷程、設施設備、人員素質不同,那么流程制度也會不同,不能簡單克隆,只有從自身的實際和需求出發的,提煉出來的流程,才是能夠在這個企業中真正得到貫徹執行的,否則就是制定出來很完善的流程,也推行不下去。
“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臺”。我們進入某連鎖企業咨詢3個月后,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我們在那里的項目組的工作進度推動十分困難。于是,從員工到總經理,我與他們逐個談話,調研后發現了問題結癥原來在決策層,我向企業的當家人尖銳地指出,問題就在你身上。他接受了,并且實實在在改變了。接下來的改造越來越順利,10個月過去了,企業不僅銷售同比增長了40%,來客數、毛利額都有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大家覺得管理順暢了,人心順暢了,在制度建設、制度執行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改變是必須的
人都是畏懼改變的,沒有人天生喜歡變化,但是不改變又不行。一些企業的老板認識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在進行企業改造的過程中,往往除了老板,所有人都在不自覺地抗拒改變,尤其是一般的管理人員和員工。一個咨詢公司進來,首先帶來的不是福利,而是工作習慣的改變、工作量的增加,甚至腦力勞動都大幅度提高,這可不是員工和一般管理者喜歡看到的事情。那么,怎么改變他們的思維和工作習慣?打消他們對于改造的顧慮和抵觸情緒?
首先,咨詢師要做員工、管理層、決策層三者之間的融合劑,能夠傾聽三方面的不同意見,從企業發展的大局出發,提出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的方案。
比如我們進入A企業后很快發現,該企業普遍有章不行、有令不止,不要說咨詢師的要求,就是老板的要求,也照樣不執行,改造方案更是難以推行。
通過深入談話了解到,員工和管理人員情緒很大,普遍反映:勞動強度高、沒有休假、工資低、得不到尊重。我們對于當地市場做了福利薪酬調查后發現,A企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另一方面,企業老板想給員工更多薪酬回報和空間,但是不知道怎么樣給,對于調資是一直在運籌中,但一直怕方案不對頭,出現副作用。
我們認為薪資問題背后牽扯到的是組織架構,所以從組織架構入手調整,再做新的薪資架構。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每個職務都有了詳細的描述,并且分為多個層級,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間,再根據這個架構做出薪酬調整方案,照顧到歷史貢獻、能力大小、職務高低以及可替代性等因素。這個方案公布后,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關于員工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是管理習慣的問題。因為創業者不分黑夜白天的工作習慣,企業無序管理,令出多門,導致員工從早到晚,疲于奔命。我們要求管理者要自律,要尊重下屬,比如下午四點以后不能下達當日工作指令。同時根據新的組織架構,明確崗位職責,確立上下級關系,減少越級指揮,杜絕跨部門指揮,減少了員工的無用功勞動。
然后分析崗位需求,定崗定編,補充人員,科學排班,實現人員的排班休假制度。事實證明,排班休假制度本身比漲工資更能得到員工的擁護和支持,這是真正對于員工尊重的行為。當總經理宣布這條規定的時候,員工是歡呼雀躍的。
現在的企業家不是不舍得給予,往往是不知道該如何給予,獎勵制度和懲罰制度定得不合理。一次A企業例會,我聽到:一個店鋪連續兩周在店鋪監察中得了第一,結果是獎勵10元;但是出現了一個錯誤罰50元。我說這個辦法不對頭,獎輕罰重,不公平。獎要獎得心動,罰要罰得肉疼。這個企業馬上就改了。
管理層制定制度時要有公正的標準,獎勵一定要說明獎勵的原因,懲罰也是一樣的,要有說明,不要不黑不白,不清不楚,結果搞得是非顛倒;可以增加評比和獎勵的項目,通過評比和獎勵,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很多員工福利,企業不是沒有,而是不均衡或者不公開,沒有形成制度,甚至員工根本不知道這些福利,企業白花了很多冤枉錢,而沒有達到“關心一個、撫慰一片”的效果。對A企業的改造過程中,三八節、春游、生日慰問等一項項福利被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員工手冊,明明白白,員工知曉自己的權利和福利。
這些措施的實行,極大地改善了員工、管理層、決策層之間的關系,得到尊重的下級,更加珍惜這份工作,尊重上級的決定,保證了改造升級工作的順利進行。
人員素質與咨詢輸出
三四級市場的 零售 企業的人員素質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有個別人,頗有點頑冥不化的傾向。對于這些人怎么辦?換掉?不行!第一,基本素質就是這樣,換掉一個,再來一個也好不到哪里去;第二,對于民營企業來講,信任成本是非常高的,新的人能力高低不論,信任先是個漫長的過程;第三,正是因為人家的人不行,才請我們咨詢師來的,所以提升他們的能力,使之能夠符合職務的和企業發展的要求是咨詢師最重要的任務。
我把咨詢師和企業人員的關系比作劉翔和孫海平的關系,劉翔跑得不好,不出成績,體育局領導當然要問教練孫海平的責任,但是孫海平不能一著急就自己下場替劉翔跑了。咨詢師就是企業教練,培養出企業的“劉翔”才是本事。
曾經有個店長,腦子倒是不笨,但是有兩大特點,一是犟,二是懶,不接受新東西,頂得很厲害。我說:他就算塊石頭,你也給我捂熱了。我們老師苦口婆心,身先示范,不拋棄,不放棄,整整多半年,中間歷經無數反彈,這個店長總算接受了指導,后來店鋪業績也大幅度上升,月月拿獎金,開心得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有目共睹。
上個月,一家我們曾經服務過的超市企業老板告訴我:你們總算把我們的店長培養出來了,你們走后業績還一直在增長。教練而不是取代,為企業培養支持自身發展的人才,永遠是連鎖企業改造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連鎖企業改造實踐中,我們認為最難改造的就是人。如果不能夠取得對于人的思想改造的勝利,那么其他的改造也是無法落實的。
人分五類:第一類叫“人口”,就是點名的時候有他一個,吃飯的時候有他一個;第二類叫“人員”,跑來跑去干活的,為什么干自己說不清楚,領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三類叫“人手”,老板著急的時候,能夠搭個手,出個主意;第四類叫“人才”,就是能幫助企業進步發展的人;第五類叫“人杰”,就是能發現人才、善用人才的人。
正常的社會結構中,這五種人的數量分布是呈金字塔型的。人杰總是稀有的、少數的,人口是占大多數的。而在企業結構中,我們希望至少是呈棗核型,那么就要減掉人口、優化人員、提升人手、吸引人才。
現在連鎖企業缺人,不但缺人才,連人手、甚至人員都缺。怎么辦?我認為還是要看看我們這個企業里面有沒有人杰——就是能發現人才、善用人才、團結人才干大事的人。
這個人杰,往往就是企業的當家人——企業家自己。我們看了很多企業,發現往往阻礙企業發展的不是別人,就是這個當家人。
老板是人杰嗎?
在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大多數連鎖企業的當家人,還是保持著創業初期的精神,勤勤懇懇,艱苦卓絕。但是也見過有這么幾種企業當家人。
第一種當家人:小富即安,不務正業。
有家超市的老板,我去他那里的時候,他正在辦公室里打麻將,而且是在上班時間。他問我對于他的企業看法,我不客氣的說:“基本屬于開店賺而已,談不上什么企業?!?BR>
為什么這么說?企業,顧名思義,就是企圖做大事業!如果一年賺個幾百萬元就滿足了,那算做什么大事業,叫什么企業?最多就是個體戶而已。
還有家企業,說來一年也有10億元的銷售規模了,老板買輛悍馬,成天價愛往山里鉆,愛打獵,經常十天半個月找不見人,以為自己是王石呢。如果說這個企業機制完善,管理良好,管理團隊協同運轉,老板已經退出管理層,也還罷了,但是實際情況恰恰還不是這樣。
第二種當家人:不會授權,事必親躬。
企業是自己創立的,是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怎么關心都不為過。事必親躬,除了自己,對誰都是不放心,總是覺得沒有自己做得到位。組織架構不是沒有,規章制度不是沒有。但是自己定制度,自己破壞制度,搞得上上下下都不知道權力責任,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企業越來越沒有活力,老板越來越累。也限制了企業的規模和發展。
第三種當家人,勤學好問,走火入魔。
這種當家人一般比較謙虛,因為自己學歷低些,所以總想多學點東西。好在中國現在是一個管理大師橫行的時代,各種管理培訓班層出不窮,多高收費的都有。我聽說一個老板一年學費花掉60萬元,估計比爾·蓋茨也沒有花這么多錢和時間去學管理,60萬元拿來買書,夠建一個小型圖書館了,一個人一輩子也讀不完。
有人學來學去,把自己學糊涂了。覺得每個大師都講得對,但是用到自己的企業,就是不對勁。不是人家忽悠你,而是你自己忽悠了自己。
做企業管理咨詢,如果要取得好的效果,我發現很多情況下是要和這些當家人PK,欲改造企業,先改造老板。
我經常不得不婉拒一些企業的咨詢業務,就是因為在和當家人溝通中,我認為他根本不需要管理咨詢公司,他現在的狀態就很好:每天打打麻將,吃吃大餐,喝點小酒,開開寶馬,罵罵員工,這么好的狀態,咨詢管理純粹多余。
授權與流程制度
權不可輕授,我從不贊成輕易地授權。如果授權,就必須想到不好的結果,為了防止不好的結果發生,就要預先制定流程制度,要有執行、檢查、反饋。流程制度都做好了,就可以授權。但是如果有制度,有授權,自己又去越級管理,朝令夕改,破壞制度和授權,我們就要告誡這樣的企業家,你在和自己為敵,在和自己的事業為敵,你必須選擇從自己的身上跨過去,否則自己和企業就不能突破瓶頸,獲得新生。
有人有病了,不相信醫生,叫做“諱疾忌醫”;當然,也有病急亂投醫的。管理學的書,讀上幾本就可以了,不要讀太多,圣人云:“少則得,多則惑”,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大師,自己也沒有辦過企業,帶個助理滿世界跑,一會從《孫子兵法》里悟出了企業經營,一會從《易經》里解釋商業管理,又說《紅樓夢》里有真經、王熙鳳是管理大師等等。
他說的對不對?也對!那個是十全大補丸,吃了沒有壞處。但是熱鬧完了冷靜一想,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呢?比如顧客、商品、門店三位一體的關系體現,比如商品結構的改造,小到豬肉經營中各類損耗的測定和控制,這都是很實際很具體的事情,老板可以不懂,但是不可以不關注。
很多企業老板都喜歡談企業文化建設,但是企業文化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從你企業自身來的,是老板的自身來的,不是復制來的,不是管理咨詢公司創造出來的。把企業自身長期發展中體現的出的優良特質發現和總結出來,加以提煉和升華,就形成本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
流程制度也是一樣的。不同企業的外部環境、發展歷程、設施設備、人員素質不同,那么流程制度也會不同,不能簡單克隆,只有從自身的實際和需求出發的,提煉出來的流程,才是能夠在這個企業中真正得到貫徹執行的,否則就是制定出來很完善的流程,也推行不下去。
“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臺”。我們進入某連鎖企業咨詢3個月后,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我們在那里的項目組的工作進度推動十分困難。于是,從員工到總經理,我與他們逐個談話,調研后發現了問題結癥原來在決策層,我向企業的當家人尖銳地指出,問題就在你身上。他接受了,并且實實在在改變了。接下來的改造越來越順利,10個月過去了,企業不僅銷售同比增長了40%,來客數、毛利額都有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大家覺得管理順暢了,人心順暢了,在制度建設、制度執行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改變是必須的
人都是畏懼改變的,沒有人天生喜歡變化,但是不改變又不行。一些企業的老板認識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在進行企業改造的過程中,往往除了老板,所有人都在不自覺地抗拒改變,尤其是一般的管理人員和員工。一個咨詢公司進來,首先帶來的不是福利,而是工作習慣的改變、工作量的增加,甚至腦力勞動都大幅度提高,這可不是員工和一般管理者喜歡看到的事情。那么,怎么改變他們的思維和工作習慣?打消他們對于改造的顧慮和抵觸情緒?
首先,咨詢師要做員工、管理層、決策層三者之間的融合劑,能夠傾聽三方面的不同意見,從企業發展的大局出發,提出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的方案。
比如我們進入A企業后很快發現,該企業普遍有章不行、有令不止,不要說咨詢師的要求,就是老板的要求,也照樣不執行,改造方案更是難以推行。
通過深入談話了解到,員工和管理人員情緒很大,普遍反映:勞動強度高、沒有休假、工資低、得不到尊重。我們對于當地市場做了福利薪酬調查后發現,A企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另一方面,企業老板想給員工更多薪酬回報和空間,但是不知道怎么樣給,對于調資是一直在運籌中,但一直怕方案不對頭,出現副作用。
我們認為薪資問題背后牽扯到的是組織架構,所以從組織架構入手調整,再做新的薪資架構。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每個職務都有了詳細的描述,并且分為多個層級,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間,再根據這個架構做出薪酬調整方案,照顧到歷史貢獻、能力大小、職務高低以及可替代性等因素。這個方案公布后,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關于員工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是管理習慣的問題。因為創業者不分黑夜白天的工作習慣,企業無序管理,令出多門,導致員工從早到晚,疲于奔命。我們要求管理者要自律,要尊重下屬,比如下午四點以后不能下達當日工作指令。同時根據新的組織架構,明確崗位職責,確立上下級關系,減少越級指揮,杜絕跨部門指揮,減少了員工的無用功勞動。
然后分析崗位需求,定崗定編,補充人員,科學排班,實現人員的排班休假制度。事實證明,排班休假制度本身比漲工資更能得到員工的擁護和支持,這是真正對于員工尊重的行為。當總經理宣布這條規定的時候,員工是歡呼雀躍的。
現在的企業家不是不舍得給予,往往是不知道該如何給予,獎勵制度和懲罰制度定得不合理。一次A企業例會,我聽到:一個店鋪連續兩周在店鋪監察中得了第一,結果是獎勵10元;但是出現了一個錯誤罰50元。我說這個辦法不對頭,獎輕罰重,不公平。獎要獎得心動,罰要罰得肉疼。這個企業馬上就改了。
管理層制定制度時要有公正的標準,獎勵一定要說明獎勵的原因,懲罰也是一樣的,要有說明,不要不黑不白,不清不楚,結果搞得是非顛倒;可以增加評比和獎勵的項目,通過評比和獎勵,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很多員工福利,企業不是沒有,而是不均衡或者不公開,沒有形成制度,甚至員工根本不知道這些福利,企業白花了很多冤枉錢,而沒有達到“關心一個、撫慰一片”的效果。對A企業的改造過程中,三八節、春游、生日慰問等一項項福利被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員工手冊,明明白白,員工知曉自己的權利和福利。
這些措施的實行,極大地改善了員工、管理層、決策層之間的關系,得到尊重的下級,更加珍惜這份工作,尊重上級的決定,保證了改造升級工作的順利進行。
人員素質與咨詢輸出
三四級市場的 零售 企業的人員素質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有個別人,頗有點頑冥不化的傾向。對于這些人怎么辦?換掉?不行!第一,基本素質就是這樣,換掉一個,再來一個也好不到哪里去;第二,對于民營企業來講,信任成本是非常高的,新的人能力高低不論,信任先是個漫長的過程;第三,正是因為人家的人不行,才請我們咨詢師來的,所以提升他們的能力,使之能夠符合職務的和企業發展的要求是咨詢師最重要的任務。
我把咨詢師和企業人員的關系比作劉翔和孫海平的關系,劉翔跑得不好,不出成績,體育局領導當然要問教練孫海平的責任,但是孫海平不能一著急就自己下場替劉翔跑了。咨詢師就是企業教練,培養出企業的“劉翔”才是本事。
曾經有個店長,腦子倒是不笨,但是有兩大特點,一是犟,二是懶,不接受新東西,頂得很厲害。我說:他就算塊石頭,你也給我捂熱了。我們老師苦口婆心,身先示范,不拋棄,不放棄,整整多半年,中間歷經無數反彈,這個店長總算接受了指導,后來店鋪業績也大幅度上升,月月拿獎金,開心得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有目共睹。
上個月,一家我們曾經服務過的超市企業老板告訴我:你們總算把我們的店長培養出來了,你們走后業績還一直在增長。教練而不是取代,為企業培養支持自身發展的人才,永遠是連鎖企業改造中最重要的事情。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人是零售戰爭的決定因素